
黑色星期五:消费主义的年度狂欢符号
Deal Score0
黑色星期五指每年感恩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五(11 月第四周),是欧美起源、席卷全球的年度购物狂潮。其名称最早可追溯至 20 世纪 60 年代的费城,原是警方对当日因大量游客涌入导致交通混乱的戏称,后被商家改写为 “盈利转正” 的隐喻 —— 传统记账中亏损用红色、盈利用黑色,借此暗示年终促销带来的巨额营收。
这一天的标志性场景是凌晨便开始的线下抢购:人群裹着毛毯在商场外彻夜排队,开门瞬间如潮水般冲向打折商品,货架几秒内被清空的画面屡见不鲜。随着电商崛起,它演变为线上线下同步的全球消费盛典,亚马逊、京东等平台以 “秒杀”“预售” 重构购物仪式,甚至催生 “反消费主义” 者发起的 “无消费日” 运动。
如今,黑色星期五早已超越商业促销本身,成为观察消费文化的棱镜:它既承载着普通人对性价比的追逐,也暴露了过度消费、资源浪费的社会问题,更见证了零售业从实体到数字时代的剧烈转型。这个带着矛盾色彩的购物节,正以独特方式刻画着当代人与物质世界的复杂关系。
您好,这是一条评论。若需要审核、编辑或删除评论,请访问仪表盘的评论界面。评论者头像来自 Gravatar。